第14章(1 / 2)

林笙这队辩的是正方,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重要,陈词围绕着孩子成长中的身心健康,家庭温暖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和谐美满的氛围会直接导致孩子的性格发展。

这个辩题辩正方是有优势的,父母陪伴孩子是毋庸置疑的责任,网上的资料从各个角度分析说明陪伴的重要性,没有家庭关怀造成不健全人格的例子比比皆是。

胜利的天平悄然往正方倾倒。

然而反方四辩的一句话就将天平掰回来,“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是正面的吗?您方阐述的例子均是正常且幸福的例子,是否调查过受到长期父母争吵、家暴的数据?又是否了解过在那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于父母陪伴的看法呢?”

正方一辩:“这个我方没有调查过,但您方提出的质询,恰恰可以说明我方的论点,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正面影响。从为人子女的角度,自然是希望父母恩爱、家庭和睦。负面极端的家庭环境导致厌弃心理,让孩子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开场双方的语气较为强硬,一来一回中充斥着火药味,硝烟蔓延,这只是开始。

陈育川控制节奏,质询时间结束后请反方做陈词理论。

这个辩题反方不好打,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是公认的,想要论点站得住脚,就得选出好的角度切入,不然很容易被正方的逻辑牵着走。

林笙听着反方一辩口中所说的“独立人格”、“自我成长”等关键词迅速做笔记,对面的观点明确,成长环境大于陪伴需求,父母陪伴没有必要性,只要在好的环境中成长,陪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附赠。

正方四辩质询对反方,双方各执一词的时候情绪自然而然调动起来,若非有时间限制,他们还能继续争论。

林笙身为二辩,轮到他发表论点时拿着稿子起身,白t和宽松的蓝色休闲裤衬出清爽随和的气质,嗓音干净有力,视线扫过对面四人,礼貌地发表自己观点。

“父母的陪伴一定非常重要,因为这对身心成长是必然的。一家三口待在同一屋檐下,圆满和美的氛围是给孩子重要的心理暗示。家庭是孩子社交底气,父母是坚实的后盾,陪伴是尊重和信任,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在误入歧途时及时纠正。如果没有陪伴,家庭分崩离析,造成的只有负面影响。”

江陌身为反方三辩起身质询,目光看向林笙,手里没有稿子,接近一米九的身高光是站起来就充满压迫感,“您方请注意,‘陪着’和‘陪伴’是有区别的,如果仅仅是父母和孩子处在一个空间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这种是无效陪伴,有什么意义可言?陪伴是关注、是需要,是共同创造记忆,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我想试问在座的各位,哪位的父母是真正做到这一点了?书面文字所说的‘耐心’、‘爱心’和‘用心’,真正相处的时候谁又做到了?您口中一直说的‘心理健康’,那么无效陪伴造成的心理伤害又靠谁来治愈?”

“您方刚才说‘家庭’是孩子底气,这个观点我方不能认同。底气应该来自自身能力而非外界所给予,您能说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就没有底气吗?他们难道就低人一等,会被看不起吗?那么我请问您方辩手,您的父母给您多少陪伴?这是否会影响您今日阐述的观点?”

林笙全神贯注听着江陌冷静而尖锐的话,大脑飞速运转接收信息思考应对点,却因为最后一个问题停顿,犹如死机的电脑,在这一瞬间没办法运转。

这个问题让他脑海中闪过无数记忆碎片,放学回家寂寥空旷的屋子,独自上学的形单影只还有电话里永远充斥着麻将的噪声。

林笙拿到辩题且知道自己辩正方的时候很有把握,青少年缺失的陪伴让他非常明白父母存在的重要性,人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耿耿于怀,他现在不需要父母陪伴不代表没有渴望过,一次次期待换来心灰意冷,久而久之沟通变成厌烦。

负面的影响肯定是有,但林笙不认为自己是不优秀的。

正如江陌所说,底气来自自身能力,早熟一词不是贬义,是比同龄人先一步接近大人。

他们提前预判的问题都没有发生,手稿成为废纸,林笙放下手中的资料,“您方不要偷换概念,即便大家经历‘无效陪伴’,但陪伴对孩子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的孩子会在成长中缺乏安全感,会内向自卑、会不懂得表达,在人际相处中处于被动,这些都是如影随形的负面东西。原生家庭的创伤造成的心理问题成为青少年儿童中普遍现象,只有健康的生长环境才能孕育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只有明白怎样爱人才能去爱。”

江陌问:“您方表达爱与被爱未免将陪伴这个辩题变得浮于表面,陪伴不等于有爱,没有陪伴不代表父母不爱孩子。爱的方式有很多,自然不能局限这一个。你刚才说家庭关系造成心理情况,有数据显示,家庭存在暴力行为在青少年中占比百分之三十六,在这种情况下,您方认为父母陪伴会对孩子造成好的影响吗?显而易见,分开才是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