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1 / 2)
同时沈见晚此时在桃花县治水,她们夫妇一个在边关杀敌保家卫国,一个在治水为民生辛劳,一时间百姓们对她们夫妇不由交口称赞,夫妇俩一起顿时在民间威望更甚了,都称二人果然是天作之合。
而这时候番薯也开始大规模收获了,它的产量比料想的还高,在如此干旱的天气下种植番薯的以定安府为首的十来个州府竟然亩产量均在千斤以上,有些地方的亩产甚至还达到了三千斤!
这批番薯收获后顿时一举解决了大和朝的缺粮问题,甚至还有了粮食富余。
一时间沈见晚在民间的呼声更高了。
而这时候的沈见晚从大家伙口中知道沈战的事迹,还收到了沈大军爷亲自寄回来的“报告”信,她则是皱眉担心极了对方的安危。
听说沈战杀退了所有前来大和烧杀抢掠的匈奴骑兵,还单枪匹马的上大漠刺杀了拓跋山鬼和与最凶残的二脚部交战把匈奴人全都赶出了天燕山脉,沈见晚她是既自豪,但更对他的安危担心得不行,但却又没有办法。
她知道她的沈战哥哥一心都想着在边关建功立业让他能有机会回定安府和有足够的势力保护她和家里人,所以她得更努力做事让她们早日达到她们需要的强大才行。
于是有着这样的心,沈见晚在桃花县治水非常的卖力,除了开凿千石山,她还已经让人同时开凿良江支流的河道,并开始令人用装满大石和小石的竹笼沉下良江江底建造一个小岛把良江一分为二,引良江水流入江东一面。
除此之外,她还用同样的法子在良江水注入千石开辟的良江支流源头附近又修了一道大坝,几个工程同时按严密的计划进行着。
其中开凿千石山和良江支流的河道其作用自不必再说,在良江中建小岛把是为了把良江按四六的比例一分为二。
因为良江的河床恰好与地面相反是东低西高,水往低处流,所以自上游来的江水势必会先流入江东,如此就能利用这小岛把良江水逼入江东这边。
而且江水上层流速更快,这上层的水会先流入江东,因为河沙重这上层的水还少有河沙,河沙都沉在了良江下层,如此还做到了分离河沙使江东这边的河床日后不被河沙堆积堵塞。
至于流到江西的水,它被分出了一部分到江东去,所以日后便能抑制洪水的爆发,它的沙石也会在江边上形成沙滩。
至于在良江水注入千石山附近做大坝则也是为了再次把江水分流,道理和小岛的作用一样,只要她们控制这大坝的高度便能再次控制进入千石山开口的水量,当江水超过良江支流能承载的范围,它便又会溢出流回江西去,而且江东这边要的同样还是上层水,再一次起到了去除泥沙作用。
可以说建造这江中小岛和这大坝,日后便能控制流向江东的水量和泥沙,使得江东这边的河床不堵塞,良江支的水量也不会超出它的承受范围造成洪水。
至于江西那边有了江东这边的分流,它过去的洪水灾害也会极大的减少,避免它周围和下游的土地再被水浸。
而从开凿千石山,到开凿良江支流的河床,再到建造江中小岛和大坝,这一系列的举措说来容易,实施起来却远没有那般简单。
单是控制这几个工程的各自进度,不要让它们之间冲突了便是一门学问,更别说要怎么设计良江支流的走向,千石山的口子要怎么开,大坝做多高等等,这些都是学问。
所以这些日子以来沈见晚几乎是早出晚归,每天带着工部的官员奔走在江东和江西之间,为工程的建造作者无数测量和探查的工作。
值得一说的是,因为郑济民给沈轩来信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沈见晚的大力赞成,所以现在沈轩和沈栋兄弟俩都来了看沈见晚她们建造这个水利工程。
然后沈见晚非常惊喜的发现腼腆的沈栋对这治水竟然极有天赋,用无敌天尊穿越前的那个科技世界的人的说法就是沈栋他是一个学土木工程的天才。
于是,见此沈见晚不由在主持这水利工程的同时也时时把沈栋带在身边,毫无保留的教导他所有关于水利方面的知识。
而看到沈栋跟着沈见晚学习水利,就是沈轩这个天子师弟也在一旁学习,许多有识之士都动心了,于是接连的竟来了不少权贵子弟也来跟着沈见晚一块儿学治水。
就这样沈见晚在建造这个水利工程的同时,还带起了“班”,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跟在她身边学习水利知识。
而让人佩服的是对此沈见晚不仅没有驱赶,还毫不吝啬对跟随的人讲解她这么做其中的水利知识,只要不影响工程的进度都极力指导想学习的人。
用她的话说就是治水一直都大和朝农业的重心,国家需要无数的这方面的人才,天下需要治水的大小地方如此的多,她一人之力再厉害也有限,穷尽进一生也不可能走遍所有地方,所以很乐意感兴趣的人才都来学习。
而这番话到了宣平帝耳边便得到了大力的夸奖,并鼓励年轻才俊感兴趣的都去学学治水,还到女子也可以一同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